《「印」象.銅鑼灣》

《「印」象.銅鑼灣》

週日的銅鑼灣,處處都人頭湧湧,維園更是坐滿外傭,港人看到此情此境,大都習以為常,但又「掂行掂過」,不加理會。

到底我們有多了解這些平時為香港辛勞工作的一群?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又是如何?

「家.傭同行」一直相信,要讓大眾了解現今普遍外傭的真實處境,就要讓兩者有對話的空間。因是之故,我們於剛過去的星期日(14/7)舉辦了本年度第一次的「香港爪哇村」印傭導賞團。在這個旅程中,我們帶領了參加者進入了印傭在星期日的生活,以另一角度,重新認識印傭,重新認識銅鑼灣。

休息時休息的領事館

我們首先到了印尼領事館參觀──說是參觀,其實也有點奇怪,因為當日是領事館的休息日,所以我們也只能在門外聚集。而這正正是他們的行政安排上的最諷刺之處:領事館的作用本是要為在當地的國民提供支援,但當絕大部份的印傭只能在星期日才有空間處理事務時,領事館卻偏偏在這天休息,這明顯不是一個user friendly的做法。據當日幫助我們講解的印尼朋友Yully所說,他們之前試過向領事館求助,但對方都似乎不太願意正面回應。這似乎多少也反映了他們在香港是如何孤立無援:既沒有太多本地團體會協助他們,就連「本是同根生」的國家也漠視他們的權益,由此可見,他們若想改變處境也實在是殊不容易。

大家於「休息中」的領事館門外合照。

大家於「休息中」的領事館門外合照。

同一屋簷下的誤認

離開「休息中」的領事館後,我們到了位於邊寧頓街的登龍閣,這大廈裡有不少由印尼人開設的服裝店和餐廳。還未進到大廈的時候,參加者就已被在門口處排隊的人嚇到,就眼目所及,人龍由二樓的位置伸延到地下。

看到這個情境,一眾參加者都十分好奇:「有這麼多的人來這裡吃印尼菜嗎?」

負責帶團的導賞員只能苦笑著解釋說是由於有一間來自台灣的咖啡館進註了這裡, 所以經常都有不少年青人聚集於此,實際上他們和同一屋簷下的印尼商戶並無多大關係。然而就在這些等待享受台灣風味的年青人當中,也有一些相當「有趣」的觀察。當日行經這些人群時,就有人聽到他們說:「怎麼上層會有這麼多菲傭?」

他們把菲傭和印傭搞混了!

這種誤會絕不是個別例子,當日的其中一位參加者,現正就讀文化研究的Mavis在分享她在之前跟同學做一份有關菲傭的課業的經歷時,就說她當時就和朋友來維園附近尋找合適的群體,但走了一圈卻竟也找不著一個菲傭。一輪困惑過後,她才搞清楚原來在銅鑼灣一帶聚集的都是印傭,至於菲傭則大都選擇中環作為跟三五知己共聚的地方。

現時在香港工作的菲傭和印傭都分別約為15萬,而且跟我們的距離又是如此接近,但香港卻有很多人連對他們的基本區分也搞不清楚,這則未免有點弔詭。

 

如果去信和搭Lift要比錢。。。。。。

外傭遭受歧視和孤立的另一例子也可以在銅鑼灣中心看到。每逢假日都有大量印傭到訪這裡的外傭中介公司和網吧,但偏偏大廈的法團卻在2011年開始向訪客收取$3費用,來到今年更升至$5。雖說這項收費是「一視同仁」,來訪者不論國藉都要付費,當我們的其中一位參加者嘗試上前查問上樓是否要收費時,保安員卻告訴他可以叫商戶下來帶他上去。至於我們的印尼朋友就沒有受到這樣的「禮待」。而且外傭本是這大廈的最大消費者,但卻竟要反過來向他們收費,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你又能想像到信和中心會因為人流太多而收費嗎?

 

 

印傭也有愛書的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到維園參觀。相信香港人對這個地方並不陌生,這裡盛載了不少屬於大家的集體回憶,但對於一群印傭來說,這裡又有另一番意義。

每到假日時,不少印傭都會放下工作,到這裡渡過一個悠閒的週末,他們有些人更戲稱這裡為「爪哇村」。若你認真的到裡頭走一轉,更可以發現他們在「外傭」這個身份以外的另一面。

例如他們當中會有人主動開設「小型圖書館」,提供印尼文書籍的借用服務。書籍的種類既有宗教性的,亦有歷史書甚至愛情小說。「館藏」當然算不上非常豐富,但當鄰近的中央圖書館也沒有太多印尼書刊可供選擇時,這裡就成了愛書人的天堂了。

是的,太多人只記得他們是工人,彷彿除了這個身分以外,他們甚麼都不是。相信沒多少人想過,印傭也有自己喜愛書藉,音樂,文化。。。。。。

還是那個老問題: 到底我們有多了解這些平時為香港辛勞工作的一群?

由於公共圖書館沒有顧及他們的需要,印尼朋友只好建立自己的圖書館,頗有庶民的智慧。

由於公共圖書館沒有顧及他們的需要,印尼朋友只好建立自己的圖書館,頗有庶民的智慧。

後記:大家都不是巨人

原定只有兩個多小時的行程,最後在「嚴重超時」的情況下,以四個半小時完成。雖然如此,但一眾參加者在過程中都積極投入,踴躍發問,而且在最後的分享時間都能暢所欲言,有參加者更認為是次活動能為他帶來一個與印傭平等相處和對話的空間,令他們更了解外傭的處境。

這次導賞團最想做到的也是如此。

常聽人說其實我們只需代入對方的處境想想,就會知道他們的苦況,歧視也就可消除。但其實在易地而處之前,大眾也很需要先去了解他們的個人──這裡所指的了解並不只是去探討他們正在受著怎樣的壓迫,而是應該也把他們當成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份子。當大家的關係得以建立,你才會有願意代入對方處境的心志。

這無疑是一個拆牆的行為,拆去既有的觀念,也拆去大家的隔閡。

說到尾,大家都不是巨人,也何用築起圍牆,隔開你和我?

回歸基本,我們只需當他們是普通人般相處相交。

回歸基本,我們只需當他們是普通人般相處相交。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